1月2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外高桥造船建造的海洋侦探号签字交付。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贝贝 上海报道
时隔4个月,1月7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600150.SH)和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工,601989.SH)双双官宣,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
据悉,上述重组完成后,新的中国船舶将成为手持船舶订单规模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据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14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分别是韩国造船海洋、扬子江船业、三星重工、韩华海洋的1.9、3.8、4.5和4.8倍。
截至1月8日上午10时,中船系板块震荡走强,中国船舶报33.86元/股,涨1.35%,总市值1513亿元;中国重工报4.57元/股,涨1.56%,总市值1040亿元;中船应急、中船防务、中船汉光跟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14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手持订单量为6263万载重吨,而韩国造船海洋、扬子江船业、三星重工、韩华海洋的手持订单量分别为3328万载重吨、1644万载重吨、1392万载重吨和1302万载重吨。合并后中国船舶的手持订单规模将远超这些竞争对手。
从业务范围来看,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覆盖船舶制造、舰船制造、海洋工程、海洋服务等多个领域,业务范围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中国船舶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运输装备和海洋科技装备的研发、设计、建造、销售和服务业务,而中国重工主营业务包括武器装备、深海装备、舰船修理改装、海洋工程、贸易物流等。两家公司的业务高度互补,合并后将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实力来看,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集聚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将大幅提升。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都是中国船舶集团的核心子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造船经验。合并后,中国船舶将整合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形成更加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应对行业变革,提升竞争力
当前,全球造船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智能化、数字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进一步加强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绿色低碳方面,中国船舶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船舶的研发和生产,努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目前,公司已在绿色低碳船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LNG动力船、氢燃料动力船和电动船。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船舶的性能